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秉持“厚基础、宽口径、个性化、研究型”的培养原则,为了开拓同学们的国际视野,我校2012级创新学院英才班、博雅班同学在陈文琳教授、蒋阳教授和项宏发教授的带领下赴港对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进行为期两天的交流访学。期间名校的大师风采、教授们精彩的学术报告、实验室高精尖的仪器设备和紧凑而有序的空间利用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站:香港城市大学
来到城大的第一感觉便是充满了惊叹,改变了我们对高校的传统认知。城大建立在城市中央,出了九龙塘地铁站便径直进入了城大,城大面积不大,但对空间的利用率极高,在仅有的300亩地中建立起国际一流的研究型高校不得不使人惊叹!
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我们访问了香港城市大学的超金刚石和先进薄膜研究中心。在城大张文军教授的介绍下,清晰地了解了城大的历史及其世界前沿的科研水平。中心最新科研成果是关于超金刚石薄膜材料的设计思想及其应用。研究团队在超金刚石上利用等离子体刻蚀制备出表面成锥形的纳米阵列,此项技术可用于对细胞注入基因药物。由于超金刚石的极高的硬度,在其表面涂覆需要注入的基因药物,可用针管将细胞喷射在其表面,表面锥形阵列便可刺穿细胞以进行将药物注入细胞当中,可以实现物理的转基因过程。
在参观校园的时候,能感受到浓厚的学术氛围,在公告栏上我们看到来之世界各地科学家的讲座报告,还有国际会议的通知。通过与张教授的交流,我们知道城大每年都会承办大量的国际学术会议,通过学术会议加强学校与外界的交流,提升学校国际化的视野、理念和发展。就在我们参观的同时,也看到一群挂着参会证的外国学者在几位老师的指引下参观校园。此外,学校设立了很多公共讨论及学习的场所,供大家讨论和交流,随处可见的一些人性化设计。
第二站:香港理工大学
我们访问的是应用物理学系,接待我们的是戴吉岩教授。在戴教授的欢迎致辞结束后,他安排他指导的几位刚毕业本科生展示了他们的优秀实验成果——远程实验室。基于实验室有限的资源及有些实验危险的因素,结合互联网的优势,他们开发了一套互联网远程控制实验设备,使用者可以通过网上预约和远程操作来完成实验。这种创新思维可帮助学生了解并完成更多的实验,非常适合于内陆高校学生多、实验资源不能有效分配问题。这点给我们同学很多启发,大家就这个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之后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实验室材料中心的一些基本的实验仪器。材料合成的MOCVD,激光MBE,磁控溅射热蒸发镀膜等,材料检测有SEM,TEM,PPMS等。理工大学的TEM分辨率可达到0.2nm,能够观察到原子序列。PPMS可达到的温度2K,是利用液He冷却,可测量超导材料的磁学性能,热膨胀,热传导系数,是一套完整的热磁学测试系统。理工大学学习氛围也是十分浓厚,在走廊边设置了自习的位置供学生学习,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用在学习科研上。
第三站:香港科技大学
我们来到香港科技大学,接待我们的是物理学系的王宁教授,他是吴健雄物理奖(1990)、国家自然科学奖(2005)和亚洲成就奖(2006)获得者,香港科技大学材料科学和工程中心主任。他为我们作了题为“Nanomaterials and nanotechnology”的精彩报告,他跟我们分享了2000年在港科大成功观察到全球最细、直径只有0.4纳米的单壁碳纳米管。这项研究成果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推举为当年全球十大科技成果之一。在2006年被华人物理学会授予2006亚洲杰出成就奖。在老师们的介绍下,同学们了解到纳米材料的发展史、电池的发展史,从太阳能电池到锂电池,体积不断减小,能量密度也逐渐增大,安全性不断提高等。
通过此次赴香港高校的学习交流,同学们开阔了视野,感受到香港浓厚的学术氛围,对比香港学生的创新精神,认识到自身学习和思想观念上的不足。通过与香港师生的交流,对赴港深造和出国留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坚定了未来继续深造的决心和努力奋斗的方向。

